太陽能電廠的種類

太陽能電廠種類依照設置位置主要區分為地面型、屋頂型及水面型。地面型電廠通常建造於空曠土地上,例如停車場、球場、漁電案場等下方空間有其他用途的區域,或是法規認可不利農業經營的農業用地等。這類電廠優勢在於能夠大規模建設提高發電效益,但其缺點是佔地範圍廣,可能影響土地及周圍的使用方式。而屋頂型電廠則以城市建築物的屋頂作為基礎,不破壞地表環境,又能對建物屋頂材料起到保護作用、降低室溫等多種好處,以其較低初始投資成本的特點,是擁有大面積屋頂或廠房的理想選擇。至於水面型電廠則較為少見,通常由中央單位開放標租水庫、滯洪池、埤塘、以及灌溉渠道等位置設置,既不佔用土地,還能降低水的蒸發率,達到環保的雙重效果。然而,其設計及施工較為複雜,建造及維護成本也會高出許多。每種電廠都有其適用情境與法規,端看土地擁有者及設置者的考量而定。


太陽能電廠設置的好處

設置太陽能電廠對個人、企業、社會、經濟及環境都有帶來多方面的好處。首先,太陽能發電是一種清潔能源,沒有燃燒所產生空氣污染,藉以取代灰電減少碳排,對環境友好。其次,能提升能源自主性,減少對外在能源的依賴,也減少電費的支出。對企業而言,無論是自發自用還是轉供售電,皆能以降低電費及排碳成本來反映價值,提升品牌形象,同時也是很好的投資收益來源。此外,一般住家的屋頂型及小型電廠還能整合為虛擬電廠,為居民提供穩定的能源收入,或是提供在地離網電力等。種種好處使太陽能電廠成為現代化能源解決方案的重要部分。


太陽能電廠設置流程概述

太陽能電廠的申設流程繁複,除了電廠設置的經驗與技術外,還需要與各部會的主管機關來回往返申請公文,還得再加上台電各區處收件評估標準不盡相同,因此找尋一家有經驗規模的系統商代為辦理仍是主要的做法。下面僅概述各階段的流程及涉及單位,提供對設置太陽能電廠有興趣的對象做為參考。

第一步:場地評估

日照與發電量直接相關,選擇設置的位置最好有較高的日照量,並且避免周圍有過高的建物或遮蔽物。同時,若設置於建物屋頂則須符合建築法規有關規定,若是設置於地面,則依據土地類型的不同,須符合相關土地使用管制法規。

第二步:財務規劃

若建置電廠發電非以自用為目的,那麼就需要計算投資回報率及項目可行性,可以詢問申辦的系統商當年度的台電躉購費率,或是售電業的收購價格,以作為計算投資回報率的基數。另外也可以注意是否有地方政府的補助政策,以降低投入的初期成本,提高項目的可行性。

第三步:申請相關許可

包括與台電申請併聯審查及初步協商,縣市政府申請備案等,當取得縣府的同意備案文件後,即可與台電申請細部協商,並決定未來的售電方式,若是採取由台電全額躉電,則與台電簽訂全額躉電合約;若是未來將交由售電業者轉供,則可以選擇僅併聯不躉售,並分別與台電及售電業者簽訂餘電合約及綠電收購合約。

第四步:施工階段

若為委託自建案件,可以請系統商提供電廠設計及案場模擬等相關圖說及文件,增加在電廠建置下的邊際價值,例如屋頂棚架型下方動線以符合人員使用空間,或是在鋪設上避免建物外觀的視覺衝擊等。也可以請系統商提供建置的流程與工法,以確保建置內容符合預期。

第五步:併網運行

完成設置後則向台電申請併連試運轉,完成後則申請設備登記及查驗,最後核發設備登記文件,就可以開始發電了。


綠電的銷售對象

裝置容量未達二千瓩以下的太陽能電廠,依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設置管理辦法定義為第三型電廠,所生產的綠電可自用、台電收購、或是經由售電業者收購後,轉供予需要環境價值的企業使用。

若選擇經由台電收購,則以每年調整的固定躉售費率收購綠電20年,提供穩定且長期的收益來源,缺點是收購的價格較低。若選擇經由售電業轉供,銷售至那些需要符合國際環保認證的企業,那麼綠電本身的環境價值將直接反映在較高的收購價格上。而這些企業則透過購買綠電,減少碳排以增加產品競爭力,也符合現代商業對可持續發展的要求。此外,企業也能與售電業簽訂長期的綠電合約,藉以緩解能源成本變動所造成的風險,進一步降低運營成本。